△“一核四区”城乡统筹发展规划
|
△邹城全景
|
△高端煤化工基地
|
△全国最大的双孢菇生产基地
|
△富裕文明新农村
|
△新兴战略产业项目
|
△迅速崛起的东城区
|
△民生代办解民忧
|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
△“一核四区”城乡统筹发展规划△邹城全景△高端煤化工基地△全国最大的双孢菇生产基地△富裕文明新农村△新兴战略产业项目△迅速崛起的东城区△民生代办解民忧△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这是一片文化的圣地,拥有着三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儒家思想的重要起源地和传承地,文教昌盛、圣贤辈出,孕育了闻名遐迩的“邹鲁文化”。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区域优势和自然风光得天独厚,东倚沂蒙山区,西接鲁西平原,南邻徐淮要冲,北枕泰岱南脉,平原、丘陵、山区地貌在这里交汇。
这是一片创业的热土,一场科学发展转型跨越的革新正全面拉开决战攻坚大幕,处处涌动着发展的活力和创业的激情,成为投资兴业产业集聚的高地。
这里就是孟子故里、国家新兴能源基地,被誉为“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东省邹城市。
踏上邹城这片热土,飞速增长的区域经济,迅猛发展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生活气象,处处感受着勃勃生机。近年来,邹城市在省委和济宁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生态靓市、和谐新市”的战略定位,坚持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重心,矢志不移谋跨越,持之以恒促转型,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先后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全国社会文化先进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等荣誉称号。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58.84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100.1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5.67亿元。
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一届邹城市委、市政府团结和带领百万邹城人民,紧紧围绕建设“和谐幸福新邹城”的目标,以科学发展转型跨越为主题,按照“规划引领、集约发展、重点突破、多点支撑”的思路,坚持工业化、城镇化“两化并进”,全力打造“一核四区”的县域主体功能分区格局,以城市建成区为核心,重点建设邹西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城东总部经济区及高端服务业聚集区在内的新城区、邹东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区、峄山旅游度假区,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服务业高端化,一座产业发达、城乡秀美、文化繁荣、民生殷实的和谐幸福新邹城正强势崛起于鲁南大地。今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38.2亿元;1—7月份,财政总收入完成69.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6.4亿元。
科学布局
引领转型跨越
“经济转型是对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邹城市委书记张胜明告诉笔者,目前该市按照“规划引领、集约发展、重点突破、多点支撑”的工作思路,努力在优化区域布局结构上做文章,在深度调整产业结构上下工夫,培植产业发展集群集聚优势,放大资源整合开发效应,实现经济发展的快速转型升级,争当全省科学发展转型跨越的排头兵。
经过深入、长期的调研分析,邹城市确立了“规划先行、分类发展”的战略,全市16个镇街被分成了三类,北宿、太平、中心店、唐村4个工业强镇定位为工业(园区)主导型,实施一体规划、融合发展,构建邹西大工业板块;钢山、千泉、凫山3个城区街道及峄山、大束2个近城镇定位为服务业(城建)主导型,依托区位优势重点发展现代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高端服务业;看庄、香城、张庄、城前、田黄、郭里、石墙7个山区镇定位为生态农业(新农村)主导型,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生态主导型和服务业主导型的镇街原则上不再安排工业企业落户,集中精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和服务业,保护好东部山区的生态环境。这些镇街引进的工业企业全部安排到工业主导型的区域,招商镇和落地镇税收共享。工业主导型镇街则按特点规划出8个产业集群,集中优势进行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形成产业链。”邹城市市长谢成海说。
区域功能定位不同,考核自然不能再用一把尺子。“市里调整了考核体系,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分类考核法,镇街综合得分按不同主导类型分别排名,增强了考核可比性。”邹城市发改局副局长李凯告诉笔者,“对东部乡镇,农林、绿化和生态指标上都调了100多分,既放大了优势,又减轻了负担。”
如今,在整个邹东,发展特色林果、优质蔬菜、生态旅游等产业已经成为热潮。今年上半年,邹城桃花节、樱桃节、土豆节等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农民的腰包也越发鼓起来。
而在邹城西部这个发达区域,以引进战略新兴产业、拉长煤电产业链为抓手的新型工业经济正如火如荼。
按照产业集群统一配套基础设施和相关产业上下游关系统一安置引进企业,“专业化、集约化”已成为邹城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显著特点。目前,该市已经形成了以赛维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集群,以意可曼高分子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集群,以尤特尔生物酶为代表的新医药及生物制造产业集群,以合兴科技空气能太阳能双级热泵为代表的节能环保产业集群等4大新兴产业集群。
在传统产业方面,邹城则把“包袱”变为“财富”,通过招商引资、嫁接改造、扩能升级等途径拉长传统产业链条,充分释放资源效应,传统产业不断改造提升,形成了绿色精细煤化工、高端机电制造、纺织服装和食品加工4大传统产业集群。
项目打造
转型“核动力”
今年以来,邹城市始终坚持“工业立市、转型强市”发展战略,瞄准对接“邹兖曲嘉组群大城市、建设济宁东部工业区”发展方向,大力实施“创百亿工程”,全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培植26家百亿级梯次企业,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百亿元梯次企业销售收入占全市工业的70%以上,对地方财政贡献达到50亿元以上,成为转型跨越的“核动力”。
围绕实现这一目标,邹城把构建企业发展平台作为基础条件,将太平、北宿两个园区镇和唐村、中心店两个工业强镇进行一体化规划,构建起了136平方公里邹西“大工业”板块,同时切实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建设,投资近40亿元开工建设了257公里的城乡主框架干道和邹西大工业园区七纵八横道路,大力完善供水、供热、供气、通信等综合配套设施建设;集中开展低效率利用闲置土地清理,实施“腾笼换鸟”工程和租改供运作模式,全面盘活用好存量土地,破解企业发展瓶颈制约,园区承载力和发展活力得到全面激活。
在搭建好发展平台的基础上,该市把大项目作为拉动发展的“主引擎”,坚持“政策向大项目倾斜、要素向大项目集聚、力量向大项目集中”,强化政策扶持力度,实施集约集群化发展,积极引导企业在科技研发、品牌打造、资本运营、产业链延伸等方面放大做强。特别是重点抓好26家百亿梯次企业和招引落地的9个重点大项目上,全力打造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邹城始终把发展环境作为推动项目建设的“硬条件”,全力打造跨越转型的“服务端”。以工程指挥部运作模式为抓手,大力推进一线工作法、现场办公法,帮助企业研究解决困难和问题,按照年度推进计划,逐个项目开展“对账、查账”,卡死时间节点,倒排进度工期,实施挂图作战,确保项目建设提速增效、赶超进度。严格落实挂销号制度,对确定的事项、责任部门、完成时限,逐个筛查核实,确保如期推进。同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等工作制度,切实优化审批流程,实现“进一扇门、办全部事”,给企业提供零距离、无障碍服务,全方位保障经济发展和项目建设。
巨笔绘就
生态科技新城
走进今日邹城,只见鳞次栉比的公寓和高档社区矗立在东城新区,大型购物广场、纵横交错的道路让老城区生机昂然,四季常青的城市绿地、花园广场点缀其间,中小学校、体育中心、五星级酒店的建设让整个城市更加生态宜居,满目尽是一座现代化中等城市迅速崛起的宏伟景象。
今年以来,邹城市紧紧围绕建设“和谐幸福新邹城”的任务目标,牢固树立“城市发展、规划先行”的理念,在超前谋划城市发展上,邹城人思路开阔而清晰,规划了“一核四区”市域发展大框架。以新城区建设为重点,抓住高铁经济发展带崛起的机遇,全面启动总部经济区建设,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国内大型企业集团、优秀民营企业设立总部或区域性总部,逐步形成集总部经济、高端服务业聚集区和孟子湖于一体的生态科技新城,隆起城市发展的制高点。
有了清晰的发展路径,邹城以路网建设为突破口,大气魄地拉开了城市扩容提质新框架。启动了全长118公里的5条市域主干道建设,拉开了“东跨、西联、南接、北拓”发展框架,经济、产业、人口布局得到全面优化。
在高标准谋划城市发展框架的同时,邹城更注重城市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我们的城市规划建设,就是要体现百姓的意愿,始终把服务民生作为第一标准。”该市规划局局长蔡庆华说,邹城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和旧城片区开发,加快火车站货场、汽车站“退城”步伐;实施了文化中心、五星级酒店、商务中心等5大类32项重点城建项目;加大城区背街小巷综合整治力度,完成路面硬化道路40余条;启动了“大树进城、拆地还绿”大型生态项目,停车场、绿地广场、公共环卫设施等一批基础设施先后投入使用……
如今,邹城的城市建设越来越体现人文关怀和民生需求,城市生态环境、文明程度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一个个城建项目正在被打造成惠民宜居的生态风景线。
创新管理
带来和谐安居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是两千多年前亚圣孟子著名的民本理念。如今,就在孟子故里邹城市,正在进行着一场“听民声,解民忧,保民安”为主要目的民生工程的生动实践,以干部驻村、民警联村、民生代办为主要内容的村级“三个全覆盖”,以“转作风、提效能”为主题的“三个体系”,以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为目的的“三个平台”建设正轰轰烈烈、扎扎实实地展开,实践着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
民生工作的落实需要创新。而村级“三个全覆盖”,本身就是一种工作方法和内容的创新,千余名干部的进村入户,50万张工作联系卡的发放,887幅公示牌的悬挂,全市800多名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手机号码的公开,使这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截至8月底,全市驻村干部共走访农户25万多户,占全市农村总户数的95%,解决群众反映问题6762件;联村民警进村化解矛盾3115起,为群众办实事1685件;民生代办员代办群众各类事项3.2万多件,办结率达到97%以上。
此外,邹城还在市直机关部门中大力开展了以定岗定责、民主评议、督查考核为主要内容的“三个体系”建设,着眼于打破常规机制,拉高发展标杆,提高工作标准和服务效能。同时,整合书记市长公开电话和电子邮箱、市级领导手机短信、行风热线等群众诉求渠道,全力打造集“受理、交办、督办、反馈、回访、分析”等功能于一体的社情民意“三个平台”,开辟了公民有序参政的新途径,创设了“解民忧、集民智、纳民谏”的绿色通道。
“民生工作不是一场运动,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任务。依靠广大干部的再深入,工作机制的再完善,全市上下的坚持、再坚持,落实、再落实,我们的民生工作一定会做得更好!”张胜明信心满满地说。
Copyright C 2007-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鲁ICP备11011025号-5 37088302000313
地址:山东省邹城市东滩路1568号恒兴财富大厦 EMAIL:985205333@QQ.com
ICP经营许可证:鲁B2-20200437 人力资源证: 202008830004号
Powered by PHPYun.